首 页组织机构和制度研究人员科研顶目学术成果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最新动态 | 详细信息

精神障碍患者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保障座谈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5-24

        2019年5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残联与发展论坛(2019):精神障碍患者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保障”座谈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会议专题讨论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保障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雷正龙,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温洪,强生集团执行副总裁Jennifer Taubert在开幕式上先后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顾问韩凤,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德华,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约50多人出席座谈会。申曙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韩凤顾问和何文炯教授分别主持了座谈会的上半场与下半场。

郑功成教授指出,此次座谈会是基于精神障碍患者之公共政策课题研究的需要,在中国残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召开的,旨在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为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资政建议。他强调,我国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在国家快速发展进程中,残疾人事业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但残疾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中精神障碍患者显得更加弱势,亟需更高程度的关注,不仅需要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药物的支持,更需要合理的公共政策加以保障。

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残疾人群体,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和要求为我们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指出,中国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基本的民生得到稳定保障,基本的公共服务全面扩展,残疾人的康复、就业、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强调,中国现有精神残疾人827万,占8500万残疾人约10%,精神残疾人当中有康复需求的比例为79.8%,数量十分庞大。他强调,下一步工作计划中,中国残联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制定更加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在精神患者卫生服务与社会保障方面更好地完善机制、健全体制,加大经费的投入,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做好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雷正龙指出,精神疾病是严重危损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公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精神卫生协调机构与机制,还在不断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壮大防治队伍。在服务层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享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8年底,在册管理人数为599万人。他指出,服药率低、复发率高是当前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一大挑战,法制体系不完善、政策保障不到位、服务模式不健全也影响了工作成效。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贫困发生率高、医疗负担重、享有的补助标准低等特点,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对这一弱势群体的保障。

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温洪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残疾人工作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我国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历史积累和各种复杂原因,目前精神残疾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没有形成,权益保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精神残疾人呼声最强烈的两个难题,一是免费服药问题,二是就业保障问题。中国精协围绕这些问题,近年来开展了五大品牌工程:一是针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地难的问题;二是UFE的培训和实践,UFE是指病人和家属专家的英文缩写;三是孤独症服务机构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四是孤独症家长全国携手计划;五是专业性人才培养计划。在未来的服务发展中,关于保障精神残疾群体的利益,她建议:一是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与推进社区医疗保障设施的建设;二是建立孤独症生命全程支持体系;三是建议发挥病人及家属在精神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四是权益保障要从更新理念起步,实现精神残疾人的家庭照料向社会照料模式转变;五是建议各类精神残疾人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措施要实现制度体系化,出台配套措施,构建多元、全面覆盖精神残疾人的服务格局。

强生集团执行副总裁Jennifer Taubert女士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世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约为2300万,抑郁症患者约为3亿,现阶段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一大挑战就是要思考如何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支持。她认为,中国政府是下定决心要有效应对精神卫生方面的挑战,未来中国的精神健康领域也将进入一个更好的发展阶段。她指出,强生集团在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延迟治疗、污名化、缺乏精神科医护人员、不遵从医嘱等实际挑战。她希望通过与中国政府开展深入与广泛的合作,改变大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误区,破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马宁作了题为“中国严重精神障碍医疗保障和救治政策现状”的发言。她指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既是社会弱势群体,同时也是“危险群体”。虽然国家自2004年就启动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但由于医疗费用、服务可及性、药物依从性、社会支持、疾耻感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治疗率仍然很低。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保障而言,省际之间、门诊与住院之间具有较大差异。最后,她介绍了浙江宁波、陕西西安、湖北荆州以及台湾四地的经验,可以简要概括为:浙江宁波从住院到门诊,从三级医院到基层,医保报销制度较为健全;陕西西安按精分长效针剂被纳入门诊特殊项目,并由大病医保实现二次报销;湖北荆州的医疗救助与大病医保为特殊门诊重症医保托底;台湾注重医疗品质,将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纳入医保支付奖励指标。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主席安思嘉作了题为“精神分裂症的社区治疗转型”的发言。他以土耳其的精神卫生服务重大转型的为案例,分析了多方努力特别是社区消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等的作用。他认为现阶段中国的精神卫生服务也正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已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另一方面精神障碍也给卫生和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需要妥善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莹代表课题组作了题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的发言。她指出,截至2017年底,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为581万,其生存境况可以概括为“两低一高”——教育程度低、就业率低、贫困率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生存、治疗和康复、照护以及发展与回归社会,其中,生存需求主要依赖于生活救助、残疾人补贴与养老保险,治疗和康复需求主要依赖于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照护需求主要依赖于托养、残疾人护理补贴、监护人津贴等社会福利,发展与回归社会需求主要依赖于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岗位补贴、职康站等社会福利。她指出,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生存权获得重视,发展权、参与权关注不足,未来应当不断完善生活支持、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动康复和照护服务,消除社会歧视与促进社会融入,加大对中西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

韩国国立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卫生服务与规划部主任黄泰岩作了题为“精神卫生政策和精神疾病社区服务”的发言。他从精神卫生法案和精神卫生社区支持系统、精神卫生促进和福利支持修订案、政府和国家精神卫生中心的作用以及新精神卫生政策四个方面介绍了韩国精神卫生政策和精神疾病社区服务情况,从社区卫生中心病例管理系统、社区精神卫生中心人力资源的分配情况以及社区精神卫生中心预算的情况等方面对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在新的《精神卫生促进与福利支持法案》中,有很多对于社区福利服务的描述。要充分考虑到人权和社会安全的平衡,不能忽视这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管理高风险的病例和高风险的人群,同时强调精神病的急诊服务,跟警方进行协作。他强调,新精神卫生法案和政府政策应当有利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和发展高级社区服务,在社区里预防心理疾病和为高风险患者提供服务是迫切的工作,政府和国家精神卫生中心在发展精神卫生服务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精神卫生科教授格雷厄姆·迈德斯作了题为“澳大利亚精神疾病管理体系和医疗保险管理”的发言。他指出,澳大利亚精神疾病发病率高于其他高收入国家。他分别介绍了处方福利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医疗服务基金运行机制、州和地区的资金情况。他指出一个重要背景是澳大利亚国家精神卫生战略,他从维多利亚州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架构、社区评估和治疗服务、移动设备支持和治疗服务、持续的医疗和咨询服务、基层护理联络员等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从“医院为基础”转型到“社区为基础”的演变历程,从精神疾病研究基金、个人康复、PULSAR计划等方面介绍了精神卫生服务“恢复为导向的行动计划”的推广。

日本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精神卫生政策与评估部主任山之内芳雄作了题为“日本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的服务框架和问题”的发言,他指出,精神病患者床位定义不清造成了一些问题:一是痴呆症患者住在综合床位,二是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情况复杂。2004年在厚生劳动省的领导下,精神卫生和福利总部提出了“改革目标”,一是加深公共理解,二是改革精神病患者服务,三是在接下来的10年里加强社区支持,以此来推动“从住院到社区生活”的改革。他从支持住院后社区生活与残疾人福利系统独立制定计划两方面介绍了医疗系统和福利系统处的全面覆盖精神残障者的福利。他指出,从2014年到2020年,日本制定了相应的医疗计划,具体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建设社区综合护理体系,以老年人护理为主,其中也有精神卫生的内容;二是精神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推动去机构化。

与会者围绕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问题、福利问题、各国公共政策的共性与差异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理念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何文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此次会议的议题非常有价值,因为精神健康是“健康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精神障碍是残障人士当中最困难的群体,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使患者、家庭、社会三方受益。此外,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医、药、钱,更需要理解、尊重、关心,并且提供有效的服务。他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来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生存条件:一是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需要药物的创新和有效使用;三是需要照护服务的有效供给。要实现以上三个方面,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有效的工作载体以及先进的文化、正确的理念加以支撑。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
邮箱:cdiruc@hotmail.com,yangjunpku@163.com 联系人:乔庆梅博士 杨俊博士